裴安平 教授


自序

我已年过花甲,人微言轻。

今天,目睹当代考古在五彩缤纷的发掘成果的掩盖下连天飞舞的学术泡沫,以及愈演愈烈的“假大空”现象,禁不住忧心忡忡,可又深感回天乏力。为此,只能独自设一个网站,籍此公共平台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与主流不尽相同而又无人问津的学术观点。

这虽然是一种无奈,但也寄托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与憧憬。


个人简介

裴安平, 1953年10月4日生于湖南安仁县,祖籍山西平遥。北京大学77级考古专业本科生,8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苏秉琦、俞伟超。

1985—2002年,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副所长、湖南省考古学会秘书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先后主持澧县彭头山、澧县八十垱、安乡汤家岗等遗址发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对中国新石器早中期文化、稻作农业、文明起源、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序列的研究成果突出。1994年八十垱遗址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发掘三等奖,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优秀专家,获湖南省文化系统一等奖。2002年至今,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工作,任教授、博导、考古学一级博士点带头人、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 1990、2001、2010、2017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普通项目二项,后期资助项目一项。

已正式出版的代表作有《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第一作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农业•文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史前稻作研究文集》(第一作者,科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入选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华书局2014年)、《中国的家庭、私有制、文明、国家和城市起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问道:当代中国考古学现状的反思与前瞻》(2022年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此外,2016年《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入选为国家社科基金外译(英语)项目。2020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德国Springer正式出版。2020年《中国的家庭、私有制、文明、国家和城市起源》又入选为国家社科基金外译(英语)项目,将于2024年由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和德国Springer正式出版。


邮箱地址

peianping1953@126.com